大多数人都知道战争的意义是因为直接或间接的利益,可大多数人不很清楚战争中屠城的意义。
行文至此,笔者觉得有必要谈谈战争中屠城的意义,不然会有损本文主角常智光的形象,当然,也是为了揭开一角战争背后的遮羞布。
我们如果读过历史,就知道历史上的屠杀太多了,从商都殷墟到秦代的白起坑俘,明代的朱元璋血洗湖南到清代张献忠灭成都。
又从清代的扬州到现代的南京大屠杀,动辄杀人数十万甚至逾百万,不胜枚举,屠城的事件总是伴随着大型的征战发生。
似乎每次大家都以侵略者的残暴、野蛮和血腥来解释,但是对于这背后的必然性却没有思考。
对于征伐的成功,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能够继续的征战,如果把占领的地区都分兵把守,那么你的军队很快就分散开来,战斗力减弱被各个击破,如果你不把守,那么被你征服过的地方很容易就组织起来再进行抵抗。
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,武器是很容易置备的,急了眼来一个揭竿而起,木棒竹竿也要对付一阵子,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人杀光,你进兵的背后没有人了,你就安全了。
例如清兵占领扬州,当时满人总共才20万人口,而扬州就有100万人口,如果当时不屠城,清兵一走,马上就可以用这一百万人口中的青壮年组织起一个几十万的大军来!这样的隐患在自己进兵的后方,不屠城清兵是不敢过江的。
进一步考虑的就是如何能够控制被征服的地区,征服者的军队人数是非常有限的,对于控制广袤的地区所必须的就是将人口疏散。
人口不集中,就组织不起来,比如你要是占据北京这样的大城市,你征集所有成年男子参战,很快就会有百万大军了。
但是如果你占有一个像内蒙古这样的自治区,人口一样多却组织不了多少人,这就是差别。
这样一来屠城的结果是使将要受到攻击城市里面异常恐慌,城市的人口逃散,逃散到农村去。
同时逃散时还要带走大量的城市内的粮食等战争资源,从而使下面的城市在遭到攻击前大量人口减员同时带走粮食,这样这些城市在被攻击时已经成为只有军队的空城。
最后一点也非常重要,那就是以战养战的需要,在古时能够以战养战,最重要的就是粮食。
对于冷兵器战争中的武器消耗是很小的,关键是粮食的来源和运送,在粮食生产有限的情况下,一下子多出来了几十万征服者的大军,这粮食如何来?
将城市人口屠杀后,城市本身的粮食供应还是存在的,这样才能够多出来征服者的粮食,如果不屠杀,过不了多久就会把粮食吃光,这个时候所有人就都没有食物了,那个时候就是想吃人肉都是来不及和不够吃的。
实际上所有的征服者都对于屠城的必要性心知肚明,但是不会说出来的。
日本对于中国进行侵略,也是早就把中国的历史研究得极其透彻了,他们在南京屠杀30万人,完全是有组织和计划的,南京被屠杀了30万人口后,才有他们的30万侵略军的军粮。
南京地区在以后的抗战中作为日军的后方,组织不起抵抗力量,同时造成中国的人口大量往四川逃散,增加了中国未被占领地区的经济和军队的负担,这些事情日本鬼子是很清楚的。
我写这些文字,就是要让朋友们认识到战争的残酷,很多好战的统治者均没有深入的让民众知道战争真正的是什么,利用一些愤青的好战情绪,那些愤青天天对于台湾、日本、菲律宾喊打的时候,又有几个人了解战争呢!
战争不仅仅是三十六计一类的计谋,也不光是电子游戏般的打打杀杀,在血腥的攻城略地背后,有更加残酷和深刻的经济因素和持久的心理阴影,绝不可以轻言之。
一边的白莲递给常智光一碗水道:“大人在想什么呢?是不是在说服自己?”
常智光问:“我说服你了吗?”
“白莲就没怀疑大人何时会做错。”白莲问:“不过白莲觉得上位人,不必为此烦恼。”
常智光苦笑:“回去后,我得去广德宫请王文卿开解开解。”
白莲道:“要不这样,大人,而今这边大局已定,文有王锡爵大人,武有马千乘将军,我们干脆回京缴旨吧?”
常智光摇头:“要么不做,要做就要做漂亮一点。对周边各民族的战略,对统治下百姓安抚,对长久发展的方向,还要联系设立道观,制定法律。”
“法律?”
“就是律法。”常智光解释:“必须规定允许百姓有自己的信仰,互相尊重各种信仰的人,也包括我们要在这里建设的道教。
其次保护当地军民的基本利益不受侵犯。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做的。这边百姓不同中原,中原里只要有口饭吃,谁管都一样。
这边人的要求比较多,思想比较复杂,再加上对宗教的狂热,如果我走,王大人是不可能应付得过来的,最后结局只能再次尸横遍野。只有把雏形做出来,才能让下面人按部就班。
一旦当地认同我们的统治,将来即使大秦和大食联合打我们,我们也有五分胜算。也只有当地安定,能完全供应军队后勤,才能不要常看波斯的脸色。”
由于语言的不通,大食和大秦还有波斯人完全不知道常智光搞的小动作。第三天,十字军开始从马尔马拉海峡渡船撤到西面。
三方忙知会明军,明军则是对他们说,撤走的大部分是家眷,还有一些贵族骑士,君士坦丁堡和周边地区还是有十字军的主力驻扎。
由于马尔马拉海峡还是十字军的控制区域,具体撤走了多少人,大家还真不清楚。
各方都怀鬼胎,对重兵集结的君士坦丁堡三方一致要求明军主攻。毕竟按照协议,这地方将来是明军占据,出力是应该的。
而且本次盟约以明军为主导,没理由明军不进行最艰苦的第一战,明军搪塞了许久,最后无奈接受了自己为主攻的事实。
第六天凌晨,君士坦丁堡的炮火声和爆炸声在数十里外均可听见。远远看去,城内火光四起,浓烟滚滚。喊杀声震天。
没有人怀疑里面正在进行最激烈的战斗,而不是单方面有组织的灭绝屠杀。
战斗持续了一天一夜,最后在主将马千乘和钦差常智光带卫队奋勇进入后,战斗才宣告结束。
明军很快对三方使者宣布,据统计,歼灭十字军达六万三千人,这一消息立刻被使者们带回自己的主力。
几天后,大食和大秦再也没有请明军出战,而是全力争夺君士坦丁堡周边的领土,期间还引发了两起小规模冲突,死伤超过千人。
接下来的一个月,明军对君士坦丁堡包括所辖的大小城市进行宵禁,而同时,主城内开始大修土木。等宵禁结束后,各城已经有不少汉人居住在其中。
让不少人欣慰的是,十字军和明军都没有破坏神圣的教堂,明军支持并且鼓励信徒们到教堂,这点让大秦抵抗势力也比较满意,因为明军很尊重他们的信仰。
黄金议事厅的宝石黄金都被拆光,只留下比较朴素的石门,石椅。常智光在此向所有管辖居民宣布,君士坦丁堡正式更名为玉州。
并且发行明朝流通货币,基本准则是一两黄金兑换十两白银或兑换十贯钱。
当地居民可以用原先持有货币进行兑换,珠宝黄金香料都有明码标价,允许进行兑换,这个政策汉人响应,当地居民却是响应寥寥。
正在大家以为常智光会使用一些比较激烈手段的时候,常智光却没有,而是颁布了玉州律法。规定了玉城管辖内居民的权利和义务,大部分都是从现代法律中借鉴而来。
当地居民研究后都非常认同这份法律,常智光特别用了公投的方式,九成五的居民都同意此法律的通过,而半成反对人数中汉人竟然占了八成比重。
王锡爵道:“常大人,现在明币流通情况很不好。”
“没关系。”常智光道:“这个只能慢慢来,再说我们带的铜钱确实也不够。我已经让人通知国内,把明年将发行的纸币拿到玉州来做试验。
王大人,目前就是生产和建设,有它们,社会才能稳定。牧场,大麦、棉花种植,葡萄等类的水果这些要扶持起来。
我已经让人带话给安国商业协会,让有意思发展的派人来勘察。
不过暂时是不会有强力商家进入,我们官府暂时还是要主导大部分产业,本地的渔业能发展也发展,对着大海被穷死,那是笑话。”
张虎进来在门边报告:“大人,马将军求见。”
“有请!”王锡爵见要说军事的事,拱手告辞:“细节就由下官等去安排好了。对了,第二批丝绸商队已经从国内出发。马将军。”
“王大人。”两边照面一下,王锡爵出去,马千乘落座道:“大人,刚接到圣旨,公主对目前发展很满意,不过希望我们裁撤部分军队回西北,这路线拉太长,所要动用的后勤巨大。”